2022年7月27日,音乐系一行4人赴韩城市、渭南市合阳县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田野采风活动,对“韩城秧歌”、“合阳提线木偶戏”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专题调研,音乐系党政负责人及部分教师参加。
在第一站韩城市文化馆(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研组成员与韩城市文化馆的主要负责人以及韩城秧歌的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刘粉珍女士围绕“韩城秧歌”的历史源流、发展变迁、传承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采访交流,刘粉珍女士介绍“韩城秧歌”俗称“唱秧歌”、“对对戏”,是融说唱、民歌、舞蹈为一体而以说唱统领整个表演的一种综合性曲艺形式,接着讲述了自己的学艺过程、师承途径、传艺困境,并现场展示了“韩城秧歌”的说、表、演、唱、小戏的表演艺术。调研组成员一行还现场观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韩城黄河阵鼓”的演出,大家都被其悠久的历史、风格粗犷、豪放,声势浩大、宏伟的场面以及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深深震撼,现场感受到一种朴实、热烈而强悍的黄河黄土雄风。

刘粉珍女士现场展示“韩城秧歌”身段

韩城黄河阵鼓演出现场

韩城文化馆(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交流
在第二站合阳县提线木偶戏团,调研组成员与“合阳提线木偶戏”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王宏民团长进行了深入采访交流,王团长介绍“合阳提线木偶戏”是首个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剧种,它始于汉而兴于唐,有着独特的线腔系统和乐器皮弦胡,戏台上的“演员”是半人多高的木偶,经表演者由细线提线操控着,跑跳坐打、舞枪弄棒,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是合阳历代艺人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合阳提线木偶戏团”是长江以北仅存的傀儡戏团,更在戏曲界享有 “南泉北合”的美誉,交流后一起观看了传统剧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及现代剧目《天竺少女》,大家被传统独特的唱腔、浓郁的陕西地方戏曲曲调和团员们认真投入的演出所感动。

传统剧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现代剧目《天竺少女》

“合阳提线木偶戏”访谈现场
经过一天的田野调查,调研组一致认为,由于受众存在区域局限性、传承人老龄化且未形成合理的传承结构等问题,多项非遗的传承都面临着即将断代的危机,随着现代化发展的加速、人口村落的迁移、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趣味的转化等系列问题的出现,陕西本土原生的器乐、戏曲、歌舞、曲艺等艺术样式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一现实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来说,具有不容忽视的挑战性。
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者和研究者更加有责任和义务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非遗知识,掌握非遗技能,提高审美水平,充分浸润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此次田野采风活动,调研组成员深切地感受到陕西音乐文化的历史和魅力,为今后开展音乐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